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都江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都江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都江堰是什么?
都江堰是四川境内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名称,春秋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。这个工程引岷江水到成都,在灌溉、防洪和航运三个方面均取得卓越成效,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。成都平原之所以被称为天府之国,都江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后来灌县直接更名为都江堰市,归成都市管辖。
是古代抗洪的
都江堰”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(原灌县)境内,是世界现存的年代最久、唯一留存、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。始建于秦昭王末年,约公元前256~前251年,由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,距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。
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及过程。
修建背景
被誉为“天府之国”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旱灾重地。诗人李白在蜀地之行后有感而发写下了《蜀道难》,其中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”便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。然而造成这些的原因,与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。
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,它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山麓,流经多雨的四川盆地西部。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,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,一遇旱灾,就是赤地千里、颗粒无收。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,鲸吞良田,侵扰民生,成为古蜀国发展的一大障碍。再说当时的秦国,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一时名君贤相辈出,国势日盛。他们正确认识到巴、蜀在统一中国***殊的战略地位,“得蜀则得楚,楚亡则天下并矣”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、识地理、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。李冰上任后,首先提出要根治岷江水患,发展川西农业,造福成都平原,于是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。
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之一。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,岷江出口处。
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北岷江中。古时曾在 都安县 境内,称为 都安堰 。
自宋/元以后,相继修治,称都江堰 。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。
战国初,蜀 相开明决玉垒山 ,分引岷江 水,以排除水患。 秦昭王 时,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访察地形,因势利导,完成了 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。
调济水量,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, 蜀 郡由此变为殷富之区,号称“天府”。
历代屡有扩建整修。建国后,经大力修治扩建,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馀万亩。
国际上如何评价都江堰?
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,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,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。
其中文化内涵丰富,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,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,充分反映了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的正确性和长期性。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,反映了在工程修建、维修、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,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。故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。
“川主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,为何至今还能使用且不用维护?
自古以来,影响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的,主要就是砾石和泥沙的淤积问题,而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,正是因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,才能顺利地使用至今,福泽后世。
都江堰工程在设计上巧妙地考虑到了清淤排石,首先,它以人工筑成的鱼嘴状小岛及飞沙堰,形成分流内外江,利用落差,达到内江灌溉,外江泄洪的目的。
其次,在内外江河道弯曲设置上,外江处于凸岸,内江属于凹岸,根据弯道水流特征,我们可以知道,表层水大多流向凹岸,即内江;而裹挟着泥沙、砾石的下层水,会流向外江泄洪道,这样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内江灌溉河道的淤积与堵塞,实现了所谓“***分沙”。
最后,李冰还在内江狭窄处宝瓶口外,设置飞沙堰,利用宝瓶口外水流湍急的特点,江水冲击山璧,造成侧向漩流,从而使得底部泥沙、砾石被从侧面的飞沙堰排向外江,这是对前面“***分沙”设计的进一步补充。
因此,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内江灌溉河道基本不需要清淤,而外江河道在枯水期自然干枯,可便于安排人工清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都江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都江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